法度講解 - 二字拑羊馬

詠春拳注重「力從地起」,「腰馬合一」,馬的重要性是如何強調也不夠的。但詠春門人的馬步卻大多不正確,是以術語有云:「十個詠春,九個壞馬。」可見其犯錯之多,那就讓我先來談一下詠春馬!

眾所周知,詠春拳正身坐馬時是站「二字拑羊馬」,那何謂二字拑羊馬?怎樣才是正確的二字拑羊馬?

「馬」來源自古代馳拼沙場的騎兵,將士們沖鋒陷陣無論是閃避或追擊敵人,都倚靠坐下的戰馬,好的將士便要達到人馬合一的境界。「紮馬」或「坐馬」是鍛煉「馬步」的基礎,而馬步就是保持坐馬的姿勢來步行(當然行走時就不是二字拑羊馬)。紮馬或坐馬若是長久不動時又名「站樁」,站樁亦是修練功力的一種方法。

大部份的武術紮馬都是雙膝向內拑緊如坐真馬一般,詠春馬比別家武術為小,故不「拑馬」,而稱「拑羊」(此處只取其意,不是說如真羊大小)。有說「拑羊」應為「拑陽」,此說頗為矛盾。至於說以內拑之力將敵方之腿拑住,實際卻是絕不可行,笑話一宗,不提也罷。

 馬開步半

詠春二字馬「馬開步半」,即開馬後兩足尖分隔約一足半的長度。「二字」就是指坐馬時兩足尖與兩足跟形成一中文之「二」字(圖1),意思是雙足尖的距離比雙足跟的距離略短,若過短便成「八」字(圖2),若等長便成「四」字(圖3),若過長便成「倒八」字了(圖4)。有些詠春建議雙足要構成一等邊三角形,那就是不折不扣的八字馬(圖5)!

當雙足構成一「二」字,雙足向前延伸交會,便形成一等腰三角形(不是等邊),三角腰長約如一手臂由膊至拳尖的長度(圖6)。從物理學上說,以此姿勢出拳,足部便有最強的抓地力。(這只限於正身二字馬,正身子午馬或側身馬卻有不同,此點略為複雜,暫且不談。)若是「八」字、「四」字、甚或「倒八」字,那就絕不能「力從地起」了。

 二字拑羊

正確的拑羊馬,當雙足構成「二」字後,由足尖到足跟拉一直線,眼從此線向前看去,足尖、足跟、膝、臗關節要連成一直線,即四點置於同一平面上(圖7)。從肌肉學上說,這姿勢能發揮腿部三重伸展肌的最大力量,亦不會對關節做成不正當的扭曲和壓力。

從側面看,正確的重心線應位於腳中心後約一英寸(即前足腕之下),而體重則平均分配在重心線的前後。收臀提肛後,[骨氐]薦骨與股骨要拉成一直線(圖8),這就是「六合發力」、「腰馬合一」的一個要點和秘訣。這時雙腿微微內拑以保持前說之四點於一平面再整體下坐,內拑之力切忌過大,否則便會變成五壞馬之「挾馬」。再此重申,千萬不可練內拑之力以求將任何東西拑住,這只是笑話。再有一說以拑膝力以防敵方掃腳而不易跌倒,此是笨方法,不練也罷。

 馬有五敗

詠春歌有云﹕「馬有五敗,十者九壞,現挾跪撐,攤身最慣。」所指的就是坐馬時常犯的五個錯誤,依次是「現馬」、「挾馬」、「跪馬」、「撐馬」、「攤身馬」(圖9),而其中又以攤身馬最為常犯。敗馬不單影響動作、難以發力,更甚者是對關節做成不正當的扭曲和壓力,令到筋骨勞損,習以為常,對身體做成永久的傷害。(至於五壞馬的詳細錯誤與害處,容後再談。)。

站二字拑羊馬必須端正平衡,姿勢正確,重心分佈恰可,鬆沉而穩,始能達到「力從地起」,「腰馬合一」,「六合發力」的要求。

明白甚麼是正確的二字拑羊馬後,回想一下,你是否見過很多八字馬、四字馬、挾馬、攤身馬呢?某名教頭站的不就是八字攤身挾馬嗎?(但近年又轉為八字挾跪馬,奇!)另一宗師站的不是四字跪馬嗎!「十個詠春,九個壞馬」,果然不差!

(2007年11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