還詠春一個真面目 - 7
假理論/真法度
何謂拳法?何謂法度?拳者,拳術也,即是以身體四肢作搏擊之技術。法者,道理方法也,在佛學的更深層次可解作真理,萬物之法則。度者,度數,量度也。詠春拳就是一種非常注重法度的拳法。
怎樣才算是詠春法度?當必是詠春獨有或在詠春有獨特指導意義者,至於空說白話,如「快如風,疾如電」之流,或有誤導者,如「千破萬破,唯快不破」等(此亦非源於詠春),則絕非詠春法度。
試看如「消打同時」一句,「消打同時」本身並無問題,卻不宜過份強調。連消帶打並非詠春獨有,假如強調「消打同時」或「不消而打」便是誇大及過度簡單化。相反,「生死手」、「補位」乃至「手法連綿不絕」才是詠春獨特之法度。瞭解生死手,則明白實行消打同時的要求,甚麼時侯不一定要消打同時;說到補位則瞭解位置、線位與不追手的重要;能做到手發力與身無關,發力散力連環不窮那手法才能連綿不絕。
有人說:「(一攤三伏)攤手要慢,是要練向前而無橫之力,以能甩手直衝」。練向前而無橫之力是對了一半,但無橫之力是靠旋轉力而不是慢,攤手之慢是另有原因。正確的說,無橫之力是指攤手要向前推而不能向橫撥,但不是說攤手就沒有撗力。何解?因為攤手向前推時必需帶有旋轉,那就能保持向前的方向而同時產生旋轉的橫力將敵手卸開。橫力是由攤手的旋轉產生,那不旋轉就不是正確的攤手了。至於甩手直衝是朝形意念的作用,與攤手之慢並無關係。(無意義的慢就真是無意義,真正的詠春絕不作無意義的事。)
「小念頭」的動行都有其意義,但卻不一定是搏擊手法,不應勉強變作招式使用,同樣的道理可引伸至其他拳套。
有人說「尋橋」應作「沉橋」,理由是既然詠春強調不追手,又怎能尋橋?錯!尋橋不等如追手。追手是不顧失位,破壞整體配合下去追逐對方的橋手,尋橋是在不失位的前提下,全身整體配合的去將對方橋手接入自己朝形攻擊範圍內;兩者相距甚遠,豈能混為一談。再說,橋沉了還有用嗎?
先前我說「出拳肘守中」是錯,但詠春說「橋行中線」豈非矛盾?如此是否應該「行中線」?抑或「行中線」並不等如把手肘放在中線呢?簡單!橋行中線是對的,但指的是手腕內側而不是手肘。(見偽科學)
我在1992年編寫詠春歌,這歌在1994年開始流傳網上,內裡的詠春法度很多都是詠春門人所聞所未聞。前後餘十年期間,無人知此歌之出處,惹來種種揣測,後來我在2006年於網上澄清,得來之反應不一,其中一則如是說:「這個所謂詠春拳訣,沒有理由只有那師公傳給那一個人,那師公弟子眾多,亦沒有理由拳訣只得一個人知曉,除非那人集思廣益,根據他師兄弟所述,再匯編成這一口訣,再擺自己師傅上檯,跟住就可賺大錢了!」再一則如是說:「好驚!! 忽然見度個“詠春拳訣”,仲大部份都未見過,仲驚自己咁都唔識咁唔得了……好在呢個只係一位前輩自己既心得O者。」看後不禁啼笑皆非。葉問師公授徒千百,但其所授之詠春法度竟只得一人知曉?確是令人難以置信。
如我所言,1992年版的詠春歌全長六百二十四字,套用原來四字口訣者祇二十五句,即一百字,其餘皆為二至七字之原口訣,或加本人習拳之心得化成(約三成左右)。本詠春歌之編寫雖乃原創,但歌中內容本亦多為先師所傳之詠春法度,雖然我所知者似是比旁人略多,卻絕不敢說只有我一人知曉。但何解其他葉氏門人竟從未提及,那些自稱葉問關門、私授、親傳弟子何以數十年來亦不能說出這些詠春法度?此豈非奇事一宗?
葉氏一系詠春本多奇事。君不見三十年前懂詠春八斬刀者寥寥無幾,今日葉氏一系之八斬刀不下六七種極異之版本,全乃稱是葉問宗師親傳。若當日葉問師公不是在不情願之下被迫影下一輯木人樁硬照(非臨終前影下之8mm電影),想今天葉氏木人樁法當不下數十版本。若說我所學的木人樁法竟與葉問師公硬照中的大不相同,難道我能說是師公故意打錯嗎?箇中因由便要各位用智慧去判斷了。
©尹冠中版權所有